Ø淡水河景觀
觀音山,在淡水河附近有一座火山---觀音山,觀音山約在60萬年前開始劇烈的火山活動,一直持續到20萬年前才停止,火山噴發出大量的岩漿、火山灰、火山碎屑等,堆疊成錐形的火山體。由台北盆地向西觀望觀音山,好像是一座觀音菩薩的臥像,所以稱它為觀音山。觀音山的「觀音石」石材,是由觀音山火山噴出的岩漿所凝固形成的安山岩,觀音山的安山岩結晶細小、質地緻密、不易風化,是非常優良的石材,在台灣的各廟宇神殿,常以觀音石雕刻成龍柱、石獅、窗花等藝術品。
關渡大橋,在觀音山的旁邊是關渡大橋是由淡水到關渡,跨越淡水河,連接對岸的八里,主橋全長五百三十九公尺;為五孔連續鋼大橋,中間孔跨徑最大,設有四線快車道及兩側人行道。橋面為鋼橋橋面,中間無伸縮縫,行車不致跳動。其紅色橋體矗立於淡水河口,是淡水最顯著的地標,也是北海岸通往中正國際機場的最佳捷徑。
關渡宮,站在關渡大橋上,可以看到關渡宮,關渡宮約在西元1661年創立,是台灣北部最古老的媽祖廟,原稱靈山廟,位在靈山山頂。相傳西元1895年,廟口的三棵老榕樹,竟然在同一個晚上枯死,居民認為可能是媽祖在向他們警告會有災難。果然不久,日軍佔領關渡,到處燒殺,居民卻因為早有預防,所以能逃過災難。關渡宮年代久遠,殿口的龍柱、石獅、壁雕等,都非常精巧,尤其是門神,用浮雕表現,和一般彩繪方式有很不同的韻味。而擁有許多傳說的媽祖神像,安坐在龕上,神態慈祥,和她的部將千里眼、順風耳的造形,形成很強烈的對比。關渡宮右邊,是一個約八十公尺長的古佛洞。入口處有鎮洞寶臼,能鎮壓一切邪惡。進入洞內,兩旁有二十八天王像。走到後頭,有千手觀音,她的千手代表的是「普渡眾生」的意思。繞過神像後面,就是古佛洞的出口。
Ø小白鷺、牛背鹭和夜鹭
從古佛洞的出口,可以欣賞淡水河河口的風光,在淡水河的生物很多,所以就容易吸引水鳥,其中最常見的是小白鷺-白色的身體,黃色的腳指,黑色的嘴和腳。牛背鷺-白色的身體黃色的腳和腳指。夜鷺-黛綠色的頭和肩,白色的腹,黑嘴黃腳,體型粗短。鷺鷥的繁殖期是春天和夏天,所以每到了春天及夏天就會看到成群的鷺鷥在紅樹林間築巢,孵育下一代。
Ø淡水河簡介
由於台灣東北部的雨量終年豐沛,因此從各地匯入盆地的支流帶來大量水流,再加上盆地地勢低平,河床多低於海平面,使得淡水河成為台灣地區少見終年有水的河川,且海潮可深入盆地內一段相當長的距離;但也因此逢豪雨往往易造成嚴重的水患,得倚靠大量的人工防洪設施來阻絕突如其來的洪氾。
淡水河在台北盆地的範圍雖然不大,可是淡水河系的流域卻涵蓋了北、桃主要山區,以台北縣來說,僅有林口台地西側、大屯火山群北側以及東北角這些海岸區的河川是直接入海的,其中稍具規模的屈指可數,只有金山鄉的北磺溪及流經雙溪鄉與貢寮鄉的雙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