Ø海洋的分層
海洋的深度平均約4千公尺,海的深度每增加10公尺,水中壓力也跟著增加一個大氣壓。淺海區得沉澱物在600公尺內的大陸棚部分,沉積一些礫石、砂泥或珊瑚的骨骼…等。深海區600公尺到1200公尺之間的沉積物含有機物。
200公尺以上的大陸棚我們稱為淺海區,以下稱為深海區,深海和淺海並沒有特別的界線。淺海區珊瑚礁發達,海藻豐富,因此貝類多,海平面下200公尺以上,這裡陽光可以照射的到,大型藻類以及浮游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深海區超過200公尺,陽光無法射入,隨著深度的增加,溫度越來越低
,壓力越來越大,因為光線不足,已經沒有什麼海藻了,因此貝類變少,貝殼的色彩也變得不鮮艷。深海區產有翁戎螺、鐘螺、捲管螺、綴殼螺、星螺、長鼻螺、銀錦蛤、蚶蜊、渦螺……等等;超過1000公尺深的海底,已是個黑暗、寒冷且充滿壓迫的地方。這裡的溫度終年都維持在攝氏0~4度之間,由於沒有陽光,許多魚類自己會發出光線如胺康魚.燈籠魚.奇金眼鯛。因此海水的溫度、光線的亮度不同,生存於當地的生物也差別很大。
Ø認識鯨豚
鯨豚的定義:鯨,海豚和鼠海豚通稱為鯨豚類動物,這個字源自拉丁文的「大型海洋動物」,與希臘文的「海怪」。目前以辨識出79種,未來極可能發現更多新的品種。這些動物的形狀,大小不一,有僅超過一公尺的小海豚,也有一般體長就有25公尺,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有些鯨豚類體型修長,有些顯的短胖,有些具有巨大的背鰭,有些根本沒有,有些體色明亮而顯眼,也些灰暗的難以看清。牠們生活在各大海洋,以及許多重要河流內,從熱帶的溫暖水域到極地的寒冷水域均可見到。
鯨豚類的起源:可能由長著皮毛的陸生四族哺乳類演化而來。第一隻真正像鯨豚類的動物稱為古鯨類,約出現於五千萬年前,但非現代鯨豚類的直系祖先,只是可能十分相似。古鯨類動物包含的類型很多,體長從2公尺至21公尺不等,相信他們生活在海岸沼澤與淺水海域。古鯨的軀體成魚雷狀,前肢已演化成槳狀,約在三千萬年前滅絕。
是魚.還是鯨?乍看之下,鯨、海豚與鼠海豚頗似魚類,尤其像鯊魚。長鬚鯨與鯨鯊,體型十分相似,而且都具有背鰭,胸鰭與巨大的尾鰭。因為兩者實在太相似了,以致有許多年,鯨豚類動物被視為「會噴水的魚類」。其實鯨豚類屬於哺乳類動物,與人類的的親緣關係比魚類更加密切,鯨豚類是屬於恆溫動物,必須呼吸空氣,並且生育幼仔。瞬間區別鯨豚類與魚類的最佳方法是觀察尾鰭,鯨豚類的尾鰭成水平,以上下的方式擺動,魚類的尾鰭成垂直,已左右的方式擺動。
鯨的腦:鯨的腦十分的大,使人傾向於去推測其與保有較高智慧有些關係,企圖去測量腦的大小與動物發展及腦髓化的關係,已經成為腦發生階級的指標,研究海豚的腦發現他的腦較人不發達,但卻比其他的哺乳動物大,如大猩猩。海豚腦的結構在生物學家小心研究下,已被知道的滿詳細的,但很少知道鯨及海豚的大腦皮質上各功能的區域,現在的解剖學家常使用“原始”及“無差異”來描述鯨類大腦皮質在顯微鏡下的結構,確實牠其他哺乳類不太一樣。
Ø認識鯊魚
世界上約有380種鯊魚,共分八目三十科,約有27種會攻擊人類,12種可能會攻擊人類,還有12種因為體型和習性的關係,可能具有危險性,出現於台灣地區附近海域者約90種。並非每種鯊魚都呈流線型,琵琶鮫的身體呈扁平,虎鯊的頭部為鈍形,竹鯊的身體為長型。
鯊魚的起源:鯊魚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約3億5千萬年到4億年之間,比恐龍都來得久遠,但在近
1億年間則變化不大。鯊魚的始祖具有利齒和背刺,表皮上的盾鱗比軟骨更易形成化石。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鯊魚是裂口鯊(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古生代地層發現),擅長游泳及捕獵,身長有2公尺,背刺前長有2個背鰭,尾形對稱,骨骼則不對稱,牙齒呈磨平狀,無法再生,與現代的鯊魚差異甚大,當時也有小型鯊的存在,但是由於牠們敏捷的速度,往往使牠們在當時的巨魚環伺下,仍能存活至今...和人類歷史最近的大白鯊祖先化石(6500萬年前),長約13公尺,牙齒約有一個手掌大。
鯊魚吃什麼?多數的大型鯊主要吃的是魚,但是飲食習慣也有可能會隨年齡變動,牠們在黃昏時攝食會轉趨活躍,同時也會靠岸。但是牠們也吃海鳥、龜、海豚、鎗烏賊、軟體動物等(也包括鯊魚),甚至也吃陸上的動物。不同種的鯊魚有不同的偏好,大白鯊喜好海豹和海獅,突角鯊喜歡海膽,大嘴鯊喜歡浮游生物等。不過曾有學者在一條居氏鼬鯊的胃裡發現魚骨、草、羽毛、水鳥骨、龜殼的碎片、舊罐頭、狗的脊椎骨、母牛的頭骨,非常驚人。也曾有人發現大白鯊的胃裡有一個煤油桶、馬頭和腳踏車的碎片,當大白鯊張口咬住獵物時,會將眼球向內翻轉,呈現翻白眼的狀態。此舉可保護眼球的重要部份不會被掙扎的獵物抓傷。。這樣看來似乎鯊魚似乎什麼都吃,但是這僅限於居氏鼬鯊。大部份的鯊魚仍然以吃海中動物為主,食腐肉為次,但是沒有確切證據證明牠們偏好腐食。
Ø深海動物的覓食方式
燈籠魚、對蝦及烏賊,到了晚間,會浮到海面表層覓食;許多深海動物除了互相殘殺外,也趁此機會捕食燈籠魚、對蝦及烏賊「大快朵頤」一番;而生在水深4000公尺處的深海動物們,則是以上層沈降到海床上的動植物屍骸維生。
在水深 1000至4000
公尺處的無光區中,魚兒們是如何看見的?其實在這層海域中,所有的光亮還是來自魚兒本身,例如燈籠魚頭部到腹部各有兩列發光器,而尾部發光器的亮度更亮,這種亮光主要是為了吸引獵物送上門來。體型瘦小、具有尖銳顎部的廣口魚,身上也有數排紐扣狀的發光體,發光時有如身上掛滿了小燈泡般,非常是好看!此外,有些魚雖然沒有發光體,卻有能反射光線的銀白體色。這些發光體及反射光線的體色,除了能替牠們引來獵物外,也是尋找交配對象和迷惑掠食者,以乘機逃脫的法寶呢!愈深的海域則食物就愈稀少,使深海魚類無法輕易的獲得食物,難怪牠們都是身材細長,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為了避免在捕食上消耗太多的體力,深海魚類都是靜靜的等在海床上,捕食游過的獵物。寬咽魚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牠那瘦弱了無生氣的身體,活像是一個有口的大袋子,有些種類的鞭狀尾部上還會閃亮著紅光,可能是用來誘惑那些一探究竟的魚類吧!在獵物尚未到達有效的掠食範圍前,牠始終靜止著,一旦獵物進入牠的攻擊區域內時,牠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張開大口,一口將其吞下。可憐的獵物在還未搞清楚怎麼回事之前,就已經成為寬咽魚的腹中之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