Ø珊瑚礁及其生態
台灣的珊瑚大多數的地區都在墾丁跟東北角的這兩個地方,珊瑚分為二大類:一是有藻類共生的造礁珊瑚,生活在陽光充足的熱帶淺水域;另外一類則是無藻類共生的非造礁珊瑚,生活在較深的海底。第一種對生活環境特別挑剔,水質、溫度(約攝氏23-28度)、鹽度和雨量都要適合牠,牠們只能夠生存於特定性質的水域中,而且要有充足的陽光,因此可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指標;相對的,牠們這種生活特性對其他賴以生存的生物,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珊瑚蟲常與某些藻類共同生活在一起,珊瑚蟲提供藻類著床空間,藻類則進行光合作用,並將光合作用所產生的養分與珊瑚蟲分享。這些藻類為了行光合作用,只能生活在陽光充足的淺海地區,而珊瑚蟲為了求得一個穩定的棲所,也只得選擇較不容易隨波逐流的岩質地形,作為安身立命的家,所以岩質地形的淺海水域,正好就成了珊瑚蟲和藻類賴以生存的特定空間。在每年的4到6月事珊瑚礁繁殖的季節雌珊瑚會釋放出數以萬計的珊瑚蛋在海水裡場面十分壯觀。
珊瑚礁提供了大大小小的各種空穴與縫隙,很適合各種生物的棲息,所以珊瑚礁區的生物歧異度相當高。此外珊瑚蟲對地球上大氣中的碳循環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牠們將二氧化碳轉變為碳酸鈣骨骼,有助於降低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從而減輕溫室效應、降低大氣溫度。
影響珊瑚的因素很多,如魚類減少、藻類增加、水質混濁及颱風等皆包括在內,而珊瑚白化現象更是作為評估珊瑚健康狀況與珊瑚礁保育的重要指標。因此唯有在離島或沒有河川出口的海域,才適合珊瑚礁的形成。珊瑚礁海灘帶;礁平臺(即潮間帶珊瑚礁坪);活珊瑚帶。珊瑚礁海灘帶則位於高潮位附近,由珊瑚砂礫組成。它原爲礁平臺的一部分,由於礁平臺向海發展,它滯留在後才遭浪蝕所成。珊瑚礁平臺位於潮間帶,表面平坦,且近低潮面。活珊瑚帶位於水下岸坡,也是現代珊瑚生長的地段。現在,因為上次的漏油事件使的在表面上的珊瑚都死亡了,根據科學家說恢復到原來的狀況要等10到15年。現在要看珊瑚一定要學會淺水要到比較深的海域才能看到美麗的珊瑚。
Ø熱帶魚
熱帶魚,乃是指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水域的海水與淡水之觀賞魚。一般而言,海水魚的形態較奇巧多樣、色彩豐富且鮮艷、極突出而耀眼。
Ø海星及其生活習性
海星的身體有五隻手臂像星一樣伸出。用管足作為運動器官。在它的手臂中有水管自中央盤分出來,再分出許多細枝,伸出體外而成管狀的盲端,叫做管足。管中的水量可以控制管足的伸縮。管足末端有吸盤可以吸住他物。海星生活在海中,以貝類為食,嚴重損害具有經濟價值的牡蠣、蛤及蚌類。當它攻擊蚌類時,五隻手臂會跨在蚌殼韌帶的兩邊緣,把身體隆起,用管足吸住貝殼,企圖拉開貝殼。蚌雖然用兩個閉殼肌,將殼緊緊閉合,可是海星管足很多,可以輪流用力拉,久而久之,蚌力不支,便在兩片貝殼間出現裂縫。裂縫只要一毫米寬,海星便可把胃翻出,通過裂縫,伸入蚌中,將蚌消化吸收。
海星的再生能力很強,腕被切掉後,仍能夠再長出完整的腕臂來。海星類身體成五角形或扁平的星狀,由數隻輻射狀的腕足聯結一個不很明顯的體盤構成。大部份的海星都是五隻腕足,但某些種類則可多達數十隻。口位於體盤的腹面,腕足中央各有一道步帶,由步帶中可伸出管足,是牠們最主要的運動及攝食構造,大多數種類管足末端有發達的吸盤。牠們的胃可外翻至體外消化食物,有的種類肉食性,以捕食軟體動物、海葵、珊餬,甚至其他海星為食,有的則以底藻為食物。某些海星具有驚人的再生能力,不僅能再生斷掉的腕足,甚至能由斷下的腕足再生成一隻完整的新個體。
臺灣附近海域的海星,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趙世民博士努力下,已記錄到的種類增加至10科31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