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第一高峰--玉山

 

地形地貌--1

繪製者:李佳蓉.陳星瑜.陳俞君.陳家琪.花頌揚

Ø玉山簡介

臺灣有五大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雪山山脈和海岸山脈。玉山位於台灣本島的中央地帶,嘉義、南投、高雄交界的地方,海拔3952公尺,是東南亞的第一高峰,也是西太平洋邊緣的最高峰,位在它旁邊的就是玉山東、西、南、北,稱為玉山五峰。東峰和南峰分別都是海拔3900公尺,而北峰則是海拔3920公尺,西峰是海拔3526公尺,玉山主峰高達3952至3997米,主要岩石有黑色片岩、綠色片岩、矽質片岩和大理石。玉山地區在3500公尺以上的溫度年平均5度,而2500公尺以上是10度。玉山有很特殊的景觀:斷崖、深谷、碎石坡、大峭壁…等特殊景觀。有名的白木林形成的原因是:樹木被雷襲擊,或是其他因素而引起火災,而火把枝葉燒毀,當大雨把火滅了,樹也死了,但是樹幹還是直挺挺的,經過雨和冰的侵襲,樹皮剝落,留下白色枝幹,形成一大片的白木林。玉山的高海拔地區寒冷,有些植物長在寒冷的寒原,有玉山圓柏、玉山金絲桃、南湖柳葉菜、尼泊爾籟簫、奇萊紅蘭。

Ø臺灣黑熊

熊類共可以分為北極熊、棕熊、美洲黑熊、亞洲黑熊、馬來熊、懶熊及眼鏡熊七種。台灣黑熊為亞洲黑熊的特有亞種,也是台灣唯一原產的熊類。提起台灣黑熊,人們多直覺聯想到牠們胸前白色月牙型(或V字型)斑紋,不少人誤以為這是台灣黑熊獨一無二的標誌,其實白色月牙型斑紋是亞洲黑熊共同的特徵,所以亞洲黑熊也被稱為「月牙熊」(Moon  bear)。牠們又俗稱「狗熊」,曾獵過兩頭台灣黑熊的玉管處巡山員林淵源認為,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牠們受驚時發出的叫聲聽起來就像狗叫聲,再加上黑熊的鼻形和狗的鼻尖十分相似。體長120~170公分,肩高60~70公分,最重可逾200公斤。全身披黑色粗毛,身軀壯碩,四肢粗短,前後肢都具有五趾,掌全部裸出,齒短,圓耳,短尾,鼻骨長,下顎前端有撮白色短毛,胸前有白色短毛構成的V字型白斑。

大陸北方的亞洲黑熊,在冰天雪地的冬季會進入洞穴冬眠,然而台灣氣候較溫暖,只有在高海拔地區冬天才降雪,此時台灣黑熊只會向中海拔地區移動,並不冬眠,如果遇到特別冷的寒流,只好在大樹洞或岩洞中躲避,待轉暖之後再繼續活動。

大部分的哺乳動物都可以前腳離地直立起來,但這同時後腳卻只能彎曲蹲坐著,然而黑熊站立起來的時候是後腳完全伸直,臀部離開地面,就像人站立一樣,這個動作稱為「人力」。黑熊不只能站立起來,還能像人一樣行走,這對身軀龐大的動物來說非常特殊,只不過黑熊站立時,行動相當緩慢,僅在探索嗅聞環境時才會站立,平時仍多以四肢行走。黑熊雖然身材壯碩,但仍可以輕鬆的游泳渡溪,也可靈活的攀爬樹木。

台灣黑熊是臺灣特有亞種,本土最大型的陸生動物,棲息地是以海拔1000∼3500公尺之森林地帶為主,屬於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葉、殼斗科的堅果、樟科楨楠屬漿果為主食,偶而也會吃哺乳類動物、蜂巢等和臘肉、鹹魚、白米等人為食物。除了交配期或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是獨居,白天在樹洞或岩洞內休息,黃昏或夜晚則出外覓食,活動範圍很大,擅長爬樹,而且非常孔武有力,然而敏捷性及速度和一般食肉動物是比較差,但是在受傷、受逼迫或保護幼熊時攻擊性特強,速度也變的非常快。牠冬季時並不冬眠,但可能會移至較低海拔覓食。

現在臺灣黑熊面臨的問題是棲息地受干擾,容易被盜獵,而且現有野生族群有隔離的現象。如果保育有成,臺灣黑熊才可以在台灣繼續生存下去,希望大家請將不會腐化的塑膠袋和保麗龍帶走,因為除了黑熊以外,還有許多動物是雜食性的,萬一牠們誤食了人類所留下的殘餘,這些不易消化的東西會在肚子裡作怪,消化不良,這樣的話會間接的害了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