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研究資訊 研究計劃總覽 研究計劃要素 研究貢獻表格 專題作品網頁
 

      ※ 研究計劃要素

我們的專題研究計劃是如何與九年一貫教學與學校本位課程相結合?

音樂是生命中陶冶性情、豐富心靈不可缺的要素,缺少音樂就如同少了陽光,即使有色彩卻不豔麗。這次我們「遇見天空」的研究主題,介紹風潮唱片公司在大自然音樂及心靈音樂的創作,以及楊錦聰先生與音樂結緣的歷程。音樂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屬於「藝術與人文」的學習領域,除了學校平常的樂器教學外,學校另外成立了大提琴、直笛、傳統樂器以及陶笛社團,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並且發展成為學校特色。此外風潮音樂的特色多為大自然音樂的製作,他們關心並記錄臺灣在地珍貴、優美的悅音,從海邊的浪潮聲、池畔的蛙鳴到原住民部落天籟般的歌聲,風潮都將它當作是文化傳承的工作認真去記錄它。我們也從生態保育的觀念,帶領學生去認識校園中的蟲鳴鳥叫聲,學習並建立保育的觀念。

使用了哪些資訊科技來完成我們的專題研究計劃?
 使用科技 應用內容 
網際網路 使用瀏覽器蒐集網頁上相關資料。
搜尋相關的期刊和論文資料。
透過E-mail與受訪者及組員聯繫及心得報告的繳交 。
數位相機 拍攝訪談及相關活動照片。
錄音筆 記錄聲音。
數位攝影機 拍攝訪談活動的完整過程。
影像擷取卡 擷取拍攝影片至電腦處理並燒製成影音光碟讓學生整理訪談內容。
掃描器 掃描相關資料、照片成數位檔。
電話 與受訪者及組員的聯繫。
電腦軟體 使用PhotoImpact、Dreamweaver、Namo Webeditor、Mediastudio Audio editor、Flash MX、Swish、會聲會影等,做照片、影片、聲音及網頁的處理與製作。
用什麼樣的方法透過線上或個人、團隊的接觸來扮演「大使」的角色?

我們的小朋友希望從小小音樂人的角色來參與這樣的專題研究,從不斷的聆聽自然音樂,到訪談音樂製作人、老師安排的錄音體驗活動,以及參與學校「夢的翅膀」活動主題曲的錄製工作。我們的小朋友必須將它對音樂創作所了解的,以及自己練習的錄音作品分享給老師和同學,而最終錄製完成的唱片更要奉獻給學校,作為西湖國小象徵的歌曲。

專題研究計劃對我們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與衝擊?

有人用音樂記錄人生;有人用音樂傳承文化。參加這個專題研究計畫,我們整整有三個月的時間,每天中午午休時都要聽風潮的音樂而入睡。我們因這些音樂而讓心情更平靜,也因這些製作音樂的人而感動,吳金黛姐姐說她為了要錄各種昆蟲、動物的聲音,經常要一個人扛著重重的設備,獨自到山上、溪邊,有時候甚至要半夜出門去工作。吳姐姐拿著綠繡眼和白頭翁的照片,同時播放這些鳥類的叫聲讓我們聽聽看,慚愧的是,這些平常在我們住家、學校附近就可以看到、聽到的鳥類聲音,有些同學是完全不認識的。因為不去關心而不認識,因為不去觀察而不了解,這或許就是現在小朋友的通病吧!吳姐姐讓我們了解到多注意、多觀察,好聽的音樂就在我們身邊,這個重要的觀念。

尊重智慧財產權與引用說明

為了能詳盡呈現專題研究計劃的網頁內容,我們除了訪談、拍照、錄影及錄音外,也參考相關的書籍、期刊及網頁資料,基於尊重智慧財產權的原則下,我們謹慎的使用每一張照片、圖片、音樂及文字內容。網頁中的照片除了大部分師生自己拍攝的外,感謝「風潮唱片」提供相關照片與圖片並授權音樂的使用。

發現、教訓和驚奇

學校生態園裡貢德氏赤蛙及晚上領角鴞的叫聲,我們覺得這是學校最好聽的聲音,但是從這個專題研究計劃的體驗活動裡,我們發現媽媽炒菜的聲音,也是一種很美的聲音,因為那是一種愛與付出的聲音。如果沒有老師的提醒,我們都忽略了,就如吳金黛姐姐說的,美妙的聲音,其實在我們身旁的環境也可以發現,希望每個小朋友都能有這樣的感受。

( Top )
臺北市西湖國民小學 愛樂小子 製作 聯絡信箱:lcc@tp.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