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pei  Municipal  Hsihu 

  Primary  School

聯絡我們 │ 歡迎您       

輔導室 愛心志工 家長會 學校日 輔導網絡 資源班 回首頁  
       

                                                也談生命教育          吳英璋

 

         前不久,台灣精神醫學會配合世界衛生聯盟,宣示了對憂鬱症的「戰鬥」。這項宣誓反映出人類罹患憂鬱症的頻率提高了許多。憂鬱,某種程度上是表達了對生命的失望與無助。整個世界的憂鬱趨勢,也激發了教育界倡導生命教育的努力。一、二年來,台灣的教育界孜孜於生命教育的推展,各項課程與教案的發展與研習,相繼推出,逐漸引起整個社會的重視。筆者雖然在過去二十多年接觸了多位自殺的個案,也曾經於多所學校進行長期的「自我傷害防治計畫」,然而921地震的震撼,所引發的連續一年多與重建區朋友們的經驗的分享,卻讓我有「重新面對生命」的機會,也重新看待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生命」活動的一部分,也是「教育」的一種內涵。所以在討論生命教育之前,先得分別談一下「生命」與「教育」。

首先是「生命」。就個人而言,生命可以包含「生物、生理的生命」、「心理的生命」、以及「哲學、心靈的生命」。另一方面若就人所賴以生存的環境而言,可以包含「團體、社會的生命」、「文化的生命」、「環境的生命」等。由於人與環境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個人的生命與社會、環境的生命必然息息相關。

生物、生理的生命主要是指個人從受精卵、胚胎、出生、成長、成熟到老死的整個過程,以及個別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到整個人等等各層次的內涵。「過程」說明的是生物、生理生命常態與非常態的變化,「內涵」則說明各種生物、生理生命的現象。在合宜的情況下,各種生命現象會有常態的變化,從自然的出生,到自然的老死,健康地走完一生;而在不合宜的情況下,則會有非常態的變化,也就是生病了。

心理的生命談的是「我(self)」的生命。通常多將之比擬成生理生命的形式進行瞭解。在過程上,有發生、成長、成熟的常態性與非常態性變化;在內涵上有認知、智能、情緒、行為態度、人格等的大系統分類(而在每一個系統裡還有次系統的分類)。心理的生命是依賴著生理的生命才能有所表現,也就是生理的生命是心理的生命之基礎。沒有生理的生命,必然沒有心理的生命,然而心理的生命與生理的生命有兩方面的區別;第一,生理的各內涵(各層次、各系統)之成熟大致上在18歲至25歲左右完成,心理的各內涵則可能一輩子都在繼續成熟(如理解能力);第二,相對於環境的刺激(要求),生理的生命是被動的適應,但心理的生命則可以主動的因應。亦即能對環境進行操弄與改變的,是心理的生命,因此,心理的生命常被放在「因應環境之功能」的角度上進行討論。若從功能的觀點看心理的生命,則有某些心理功能會很快就老死了,例如:視像(imagery)的功能,對大多數人而言,在上了中學以後就消失了;又如:發出各類語音的能力,常在11、12歲之後就消失了,亦即過了這個年紀,大多數人發出的語音就會限制在某個範圍內,而不是各類語音都能表現出來。不過,一般在討論心理的生命時,較重視的是「我」(或心理學較常用的專有名詞:人格(Personality))。這個「我」像個總司令一般的統御著所有的心理功能,也是展現出「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那個「我」。

哲學、心靈的生命是關於信仰與價值觀的生命。「信仰」是種不懷疑的相信。個人的信仰有些並不為個人所覺知(如:這世界是有秩序的;我是安全的;上天是公平的等這一類的信仰是在地震震壞了它們之後,才發現原來我有這些信仰),有些則是個人清楚認知,強烈的主張,甚至以生命維護該信仰的存在(如:個人認定的生存意義)。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建立生命的意義,而當這些意義持續且銜接得很好,個人會有持續的穩定感覺。

哲學、心靈的生命與心理的生命是相輔相成的,亦即豐富而有效能的心理生命容易形成包容性較大的哲學、心靈生命;反之,亦同。

社會、文化的生命指稱的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一個學校」、「一個鄉鎮」、「一個團體」的生命。平常容易聽到的是結婚週年慶、校慶、會慶等,或家族史、學校史、鄉鎮史等之類的語詞描述一種社會、文化的生命。由於這種描述相當抽象,若未能細究其對個人(個別成員)的意涵,常容易被忽略了其對個人心理生命、哲學心靈生命、甚至生理生命的影響。

這個向度的生命可以從個人的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與社會支援系統(social support system)作較具體的瞭解。當一個人有較廣闊的社會網絡,他可以接觸到較多的社會資源,也同時會面對較多的社會要求(social demands);如果他有能力處理後者,則他就有更多的機會滿足自己的需求。社會支援系統是社會網絡中,對個人提供支持性資源的系統。通常社會支援系統較強的人,較能有效的滿足自己的需求,較能有效面對各種壓力,也較容易建立正向的人生意義。

環境的生命指稱的是個人生活的自然環境所能提供資源的能力,及這項能力的持久性。從大處說,人類的文明是建立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種資源。原先人們以為這些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近年來人們已經越來越傾向於認為地球所能承載的人類需求是有限的,若不重視其自然的循環,以求生生不息,終有一天會「死亡」。從小處看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可以小自個人的「房間」、「垃圾處理」、「選用洗衣粉」等來談環境的「發生」、「持續」、「變化」、甚至「死亡」。

其次是「教育」。讀者文摘版的大百科全書字典(Great Encyclopedic Dictionary)對教育有以下的詮釋:(1)經由教導(instruction)與學習(study),有系統地發展或訓練個人內在的心智、能力或特徵。(2)知識與技能的獲得,特別是經由某一學習機構的正式的、制度化的教學。(3)經由教導與學習而獲得知識、技能,以及個人的成長與發展。英國Blackwells教育辭典引用了Peters(1966)的說明:「(教育)指稱有某些事物值得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有意地傳輸過去」。「值得」的判準是:(1)社會所樂意背書支持的、所贊同的、所授權處理的、所允許的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2)能因而勝任社會中的各種角色(如:工作者、公民、父母、配偶等);(3)能因而形成個人的成長與自主性。「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強調教育本身必須蘊含著考慮或選擇不同觀點與訊息(知識)的自由度。如果缺乏這種自由度,就變成「訓示(indoctrination)」。教育中,或許也需要包含一些訓示,用以彰顯社會的共同信仰或道德良知,不過重視「啟發」的教育學者仍以為即使是建立人生信念與道德良知,一樣可以從討論中自行建立。「有意地」只是用來區分隨機的學習,亦即教育通常是種有計畫、有結構、有企圖的傳輸活動。不過,在歷程與內容皆有清楚結構與企圖的傳輸活動,常被稱為「訓練」,如某項技能的訓練、某種角色的訓練等。

總而言之,「受過教育」表示某人已經被改變了;這項改變是經由與「待人接物」、「瞭解週遭世界的能力」、「操弄週遭世界的能力」等相關的教育經驗所形成的。

生命教育即為藉由「教育」,令個人對自己的生理的生命、心理的生命、哲學心靈的生命、社會文化生命、環境生命等五個向度的生命內涵與歷程,有較清楚的認識,學習相關的技能、養成有效的習慣與正向的態度,並因而發展出好的、有效的、豐富的「生命」。

生理生命的教育是認識生理生命的內涵、其自然常態的發展歷程、影響其常態發展的因素等,並因而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健康行為、以及疾病行為。心理生命的教育是認識心理生命的內涵(尤其是「自我」的內涵)、其常態發展歷程、影響其常態發展的因素等,並因而建立良好的「自我」、與良好的心理衛生習慣。哲學心靈生命的教育是幫助個人發展與學習主動建構生活經驗並賦予意義的能力,使個人面對各種生活經驗皆能將之整合進入個人的生命意義中。除此之外,亦協助個人經由整理其生活經驗意義而發展出較終極的、涵蓋較廣泛的生命意義。社會文化生命的教育是認識個人與其所從屬的社會團體會發展出社會文化生命,並體認這項社會文化生命與個人之生理生命、心理生命、以及哲學、心靈生命的緊密關連性。協助個人發展出強化(改善)這項生命內涵的能力、態度、與價值觀。環境生命的教育是認識個人與其生活環境會發展出環境生命;小自身邊的居家環境,大至整個地球、宇宙,都會因為個人的作為,而產生不同的生命現象。體認這項環境生命與個人之生理生命、心理生命、以及哲學、心靈生命的緊密關連性。協助個人發展出強化(改善)這項生命內涵的能力、態度、與價值觀。

吳英璋   前台北市教育局長

  

實施計畫  心靈饗宴心  教  育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