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一些令他們不安的事情。當孩子對父親說「我很驚慌時」,很多父母都會加以安慰,說:「傻孩子,不用驚慌。」父母以為這樣的安慰,可以除去兒童的焦慮。但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這樣的口頭安慰是不能奏效的。
香港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上旬發生了一宗令人驚訝的事件。一個年約十歲的女孩子,在觀看電視劇集「衝上人間」後跳樓身亡。那個女孩認為,自己死後可以像劇中的鬼魂一樣,無憂無愁地來去自如,更可以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士。
成年人看到這宗新聞,當然會感到惋惜,甚至覺得那孩子很傻。但是,孩子在看到這宗新聞後,卻可能感到驚慌和不安。
安慰並不一定有開解作用
我有兩名社會工作學生在兒童中心進行實習。中心有位七歲小女孩向他們說,在得悉這宗新聞後感到驚慌。對成人來說,這個小女孩的驚慌是不合理的,因為其他人自殺,她又何需感到驚慌?有些成年人甚至會責罵孩子,說她胡思亂想。但是,我的學生仍抱著親切的態度,和小女孩交談,嘗試圖開解她。
學生對小女孩說:「你不用驚慌,因為這件事和你根本沒有關係,而且你也不認識死者,所以不用害怕。」據學生報告,小女孩過了一會好像沒有驚慌了。
很多父母都會像我的學生那樣去安慰孩子。然而,這樣的安慰方式,實在有值得商榷之處。孩子的情緒,可以這樣理性地解決嗎?
認識孩子的情緒
心理學對「情緒」的看法是:個人在產生了一些困擾的情緒後,是需要有機會,讓他們傾吐和抒洩的;如果勉強將情緒按捺下去,只會將焦慮化成潛意識中的陰影,不利個人的身心健康。而經驗亦指出,單純向孩子解釋「你不用驚慌」、「這不是真的」、「別被這些無聊的東西困擾你」等安慰說話,是難以疏導孩子的困擾的。
如果你的孩子也遇到一些困擾,例如驚慌不安,你應該作他的聆聽者,讓他傾訴抒洩。待他將困擾表達出來後,才向他作理性的解釋。
例如你的孩子也因留意到自殺事件而感到不安,你可以細問他:「你是否感到有點驚慌?你害怕怎麼?」請記著,這時你應細心聆聽,讓他盡情傾訴,儘管他的想法是何等荒謬和不合理。你可以說:「啊,原來你害怕她死後會來找你」、「這的確是令人擔心的」、「我想你一定感到很不安」等。這些話的目的,是要向孩子表示你的關心和接納,而不是嘗試改變他的思想和感受。
你也可以擁抱孩子,以行動給予他支持、保護和溫暖,讓他重拾安全的感覺。
當孩子將心中的焦慮都傾訴出來後,父母便可以和孩子理性地解釋:「雖然你感到很驚慌,但我想這些事情是不會發生在你身上的......」孩子在情緒較為平伏後,自然能開竅接收你理性的訊息。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是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待這個基本元素建立起來後,孩子才能和父親做的理性溝通。
張兆球(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首席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