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中的精靈
--> 彩色的森林
--> 漫舞的魚群
----------------------------
回到首頁
簡報計劃
網站導覽

【水藍新夥伴】

人工魚礁投放後,灰暗的礁體如何漸漸形塑成嶄新的魚族龍宮呢?首先,依循著動物追逐食物而遷徙的特性,人工魚礁必得先成為食源豐盛的餌料場。
礁體下沉後,改變了海底的地形,並藉著海流、波浪等作用攪動海底的營養鹽,增強浮游生物的繁殖能力。
此外,礁體廣大的表面積成為藻類、珊瑚群與軟體動物絕佳的附著生長地,藻類隨著海浪招惹魚群到來,眾多與珊瑚共生的海洋生物也跟著落居,新的人工魚礁生態體系逐漸成型。
由漁業署委託學術單位所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各個礁體的空間與表面積均有適當的成效,其表層已經長滿自營性生活之藻類及初級或次級消費者,礁體上層吸引洄游性魚類悠遊其中,中底層棲息著石斑類與鯛類等定著性魚種。

【藤壺、牡蠣與腔腸動物】

在人工魚礁投放到海底的初期,平滑的表面先由藻類與藤壺、牡蠣等附著於其上,它們是創造全新棲息環境的先驅,之後其它固著性的海洋生物才會跟著固著生長,如:海膽、水螅、海綿、海蛞蝓等腔腸動物與無脊椎動物。這些生物就有如海中精靈,率先啟動了這場生命的盛宴。
藤壺是最早附著於人工魚礁上的生物,此後,其他固著性生物才能藉此著力繁殖。
而水螅和海綿因為不容易移動身體,常吸附於海底或者和其他生物形成共生的關係,它們可分泌毒液協助禦敵。

軍艦礁窗口的無脊椎動物─海百合
長滿海藻的人工魚礁
欄杆上長滿腔腸動物─羽螅
單葵羽螅的近照
人工魚礁上的海綿群體
群聚的海百合
臺北市西湖國民小學 魚兒魚兒水中游隊 製作 聯絡信箱:lcc@tp.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