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負責人工魚礁業務的王叔叔】
|
我們與王叔叔有兩次訪問的機會,第一次見面,負責投放人工魚礁的漁業署養殖沿近海漁業組王茂城先生則為我們說明人工魚礁的相關問題。王叔叔說,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台灣地區在民國62年以前已經有兩次設置魚礁的記錄,一次是屏東林邊沿海所投放的混凝土磯;另一次是苗栗外海所投放的少數魚礁。雖然這兩次都缺乏正式的效果調查工作,但是根據漁民作業情形的報告,魚類均有顯著增加現象。到了民國62年,我國漁業首次發生減產現象,漁業發展遭遇了重重的阻礙。當時推究原因,除了勞動力不足,影響資源的持續供應等問題外,世界性的能源危機更造成生產成本的高漲,以致漁民裹足不前,生活瀕臨艱苦局面。為此,政府於民國62年擬定加速農村經濟建設計畫,期能有效改善農漁民生活,推動農漁村經濟繁榮之契機。而當時一些在台灣沿海所發生的突發事件而形成的魚礁,如墜機、沉船等,在其事件區域附近形成良好漁場。這些報導,使得許多沿海漁民莫不希望爭取經費來辦理魚礁的投放工作,因此在我國沿海設置魚礁的構想,就在這情況下為政府所籌劃。並在民國62年由漁業局研提「設置魚礁,培育資源」計畫,在台灣省西部沿海,桃園、新竹、苗栗、澎湖等地正式推動了設置人工魚礁的工作。
|
【各種礁體的設計成型】 |
王叔叔說,過去所設置之人工魚礁,其型態大部分為水泥製魚礁以及政府所收購漁船製成之船礁,此種設置方式往往需要漁政單位籌編大筆經費來規劃執行,但在政府財政日漸拮据之下,所能投資建設之目標,往往不能滿足地方政府對人工魚礁之殷切期盼。因此為能在有限之預算經費下,達成實際需求,漁政單位在吸取國外技術以及本身累積多年的人工魚礁執行經驗後發現,製作魚礁之材質,並非一定需用混凝土結構不可,例如廢棄船體或其他陸地上強度足夠的結構體或其它廢棄物質,只要經過妥善之力學結構設計及審慎之環保處理,亦均能成為人工魚礁。例如將捍衛我國海疆光榮除役之軍艦改製成軍艦礁,以及將見證台灣經濟起飛之水泥電線桿改製成電桿人工魚礁,均是運用廢棄資材成功製作人工魚礁的良好資源。而運用廢棄資材來作為人工魚礁,除能立即解決陸地上廢棄物之拆解或處理之困擾外,更可直接降低設置人工魚礁之工程成本,對政府而言,真是一舉數得的辦法。
聽了王叔叔說明人工魚礁的發展史,我們對這些人工魚礁礁體的出現及設計有了更進一層的認識,接下來,就等我們實際去看看人工魚礁的投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