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明華園創辦人
明華園家族譜
明華園的蛻變
明華園大事記
=========== 
回到首頁
計畫簡報
 網站導覽
 
 
【一個台灣歌仔戲承先啟後的開創者】

明華園從一般的傳統地方戲曲劇團,蛻變為一個絢麗耀眼、揚名國際間的劇團,除了創辦人陳明吉先生用心紮下的厚實根基外,第二代接棒人的創新、宏觀和勇於嘗試更是主要的原因。明華園在80年代以自編新戲「父子情深」, 打破當年八股當道的情況,一舉拿下全國總冠軍,也開創了地方劇團進入國家藝術殿堂的先例。他們不只是在劇本方面推陳出新,在舞台表現上,更是擅於運用電影分鏡的技巧,讓劇情節奏加快,以吸引觀眾。而音樂方面更加入國樂的後場使整齣劇更加豐富。在不斷的創新求進步下,明華園不只在國內受到歡迎,在90年遠赴北京參加亞運藝術節,受到大陸觀眾的讚賞。後來又受邀前往巴黎和東京演出,都在當地造成了轟動。明華園以一個家族劇團,在歷經日據時代、光復初期、歌仔戲凋零的衝擊,不但沒有隨波逐流,反而能夠另開局面,不但為自己揚名立萬,更帶動歌仔戲蓬勃發展,成為目前台灣的主流戲劇。明華園對台灣歌仔戲來說真是一個承先啟後的開創者。

【日據時代的禁錮】

陳明吉先生從事戲劇工作以來,有兩個階段對歌仔戲的影響最大,第一階段是日據時代,第二階段是電視時代。
193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影響了歌仔戲的發展,臺灣總督府實施皇民化運動,改造臺灣人的思想、生活。擁有廣大群眾基礎的歌仔戲團,大多被迫解散,不想解散的就得改頭換面以新劇、改良歌劇的姿態出現。陳明吉先生的「金和興」也面臨解散,改以「明華話劇團」獲准演出,這段期間,是陳明吉先生戲班生涯中最艱苦的階段。
演出時,皇帝改為董事長、文武百官改為職員、文武場改為錄音的西洋音樂、服裝改穿日式和服,在這樣的環境下,陳明吉先生還是經常偷偷演出「陳靖姑」、「薛丁山征西」「唐明皇」等戲齣,臺上的演員將和服穿在傳統戲服裡面,一看苗頭不對,即趕緊脫掉外面的戲服以應付日本警察。
除了思想、行動不自由,日方還要求劇團演出樣板劇本,好教化臺灣人民,藝人稱之為「露天戲」。除了日方的統一劇本,民間所演的劇本都得事前送審,演出時,舞台下設置專用桌子,供日本警察核對腳本、監視演出。
日據時代,是陳明吉先生覺得最苦的時期,因為「生活的苦不算苦,思想、自由受控制,壓抑才是苦」。

【內臺戲的推陳出新】

日據時代商業劇場的演出,可以說是社會經濟逐步發展的結果,臺北、臺中、新竹等都市都在商場社交及生活的需求下,促成商業劇場的形成與繁榮。 陳明吉先生當時主要活動的臺灣南部,也有「南座」、「大舞臺」等戲院專供演出。內臺的演出方式,的確免去刮風下雨的辛苦,但劇團得承擔利潤的風險,一旦票房失利,就面臨經營不善的危機。
劇團面對觀眾的比較與考驗,不僅得以團員年輕、扮相好作為號召,同時,機關布景的視覺刺激,更成為內臺演出的主要訴求,這時期的內臺戲,影響往後臺灣戲劇舞臺的發展。
舞臺的變化、噱頭往往是吸引觀眾的關鍵,劇團舞臺變化的奇巧,在市井間口耳相傳的力量十分驚人。可以說,內臺時期是歌仔戲團各出奇招,各使本領的階段。

【日本戰敗後明華園的輝煌時期】

日據時代,歌仔戲雖已在內臺紮下群眾基礎,但臺灣光復後,隨著政治及經濟等因素,內臺戲再度興盛,其蓬勃的景況,可說空前。
在這段歌仔戲鼎盛時期,歌仔戲的唱腔加入了新曲調,1948年,位於福建漳州的「都馬劇團」抵臺演出,後因大陸淪陷滯留臺灣,於是都馬調被歌仔戲所吸收,成為歌仔戲中與七字調並列的兩大曲調。
歌仔戲在日人統治下,迅速的生根發展,即使在推行皇民化運動全面禁止鼓樂的環境下,依然能存活下來。這種強軔的生命力,在日本戰敗後,歌仔戲團以雨後春筍般的速度重振旗鼓,是可以想見的。短短幾年間,各地就有數百團歌仔戲團。
以今日眼光看,甚至無法和一個鄉下學校的禮堂相比的戲院設備,卻是當時民眾精神之所寄,而原本一直辛苦撐持未因日人壓制而解散的「明華」,這時,也在自由的空氣中展開新的步伐。為迎接新時代來臨,陳明吉先生在「明華」之後加一「園」字,以象徵家族興盛之意。
在這一時期,明華園在角色的扮演上,做了一樣新的嘗試。過去清一色由男性扮演小生、小旦,陳明吉先生為求更深刻強化感情的氣氛,將原本由男子扮演的小旦改為女性,此一嘗試,效果出奇的好,受到觀眾的喜愛。但考慮歌仔戲演員多是攜家帶眷隨戲班討生活,一旦在臺上演起男女愛情戲來,將無可避免一些問題,於是陳明吉先生再將小生也改由女性來扮演,從此,才免去家庭風波的風險。這種改變,後來蔚為風潮,各團小旦、小生乾脆都起用女性了。歌仔戲絕大部份成名的藝人多是反串小生的女性,可以說不脫此一關係。

【六、七十年代明華園的低潮】

五十年代中期,臺灣經濟逐漸復甦,臺灣的演藝活動也開始趨向多元。除了歌仔戲外,電影、魔術、歌舞等各式活動也提供了民眾娛樂的需求,到了六十年代電視興起之後,歌仔戲更遭逢空前的磨難,主要在內臺發展的劇團,也被迫走出戲院,轉向野台。
在這期間,歌仔戲不斷蛻變轉型,最早是六十年代初期的廣播歌仔戲,由於廣播歌仔戲主要訴求在聽覺上,加上播出時間長,因此,促成歌仔戲演員在曲調、唱腔上下工夫,並刺激樂師在七字調、都馬調等傳統曲調外,吸收更多素材,來豐富歌仔戲音樂。
另一項衝擊,莫過於七十年代電視歌仔戲的出現,這時,不僅廣播歌仔戲受到影響,所有外臺、內臺活動的劇團,已是生存困難了。1964年,陳明吉先生將劇團賣給一位歐姓商人,自身難保的陳明吉先生為了不使團員離開明華園後挨餓,積極協助團員尋找適當的劇團,但許多團員不捨得離開,走不到兩天,又來到陳明吉先生的家中。在三位團員回到陳明吉先生身邊後,不到一週,其他幾位團員也相繼回來,他們使出所有可能的看家本領去賺取賴以為生的錢與陳家患難與共。這些老團員與陳家人每晚團聚一起縫戲服、做道具,如此同心協力,為的是有朝一日東山再起,重振明華園。
在大家族持家不易的情況下,歐姓商人借貸給陳明吉先生,幫助他解困,陳明吉先生不忍見到團員受到拖累,遂率領家人及團員加入歐姓商人所組的「臺樂社」歌仔戲團。這一來,陳家人的生活暫無憂慮,但此時,陳明吉先生已從班主變成了班員。大約一年時間,陳明吉先生才抵償完債金,不再負債,他隨即帶著家人離開臺樂社,重建明華園。1965年,明華園的演出受到肯定,先前的老團員紛紛歸隊,臺樂社則因歐姓商人萌生倦意而解散。

【八十年代關鍵性的一役】

八十年代,因陳明吉先生年事已高,明華園劇團的重擔逐漸移轉到下一代身上。隨著第二代的成長與投入,他們思索新的演出風格,並摸索不同於往昔的演出方式與節奏。明華園的勇於嘗試,反應在1982年全省地方戲劇比賽,明華園第二代陳勝國先生的第一齣新戲「父子情深」,為明華園贏得總冠軍、最佳生角獎(陳昭香)、最佳導演獎(陳勝國)等三個獎項。這一役,促成明華園參與隔年國家文藝季的演出。
明華園贏得1982年戲劇比賽冠軍後,其際遇可以一戰而霸來形容。隔年受邀南投縣立文化中心公演,轟動的程度,直可與五十年代相比。之後,應教育部邀請,明華園繼續到全省各縣立文化中心巡演,所到之處每每爆滿。更重要的一場,則是文建會籌畫的72年文藝季演出,那不僅是國家所主導的一次大型匯演,象徵肯定與榮耀,同時也攸關政府對歌仔戲的態度。就在一波波「歌仔戲踏進藝術殿堂」、「野臺戲搬上大舞臺」、歌仔戲從草地走上紅地毯」等報導助勢下,明華園進入國父紀念館公演。昔日老團長陳明吉先生許願回到內臺演出的心願,得以實現。

【九十年代明華園的展望】

第二代陳勝福先生的接掌後,明華園在八十年代逐步躍升竄紅,甚至走向專業企業化經營,到了九十年代,歌仔戲早已無所不在的深入臺灣每個角落,藝術界多瞪大眼睛,直呼明華園「無孔不入」。事實上,明華園的鴻圖,是要縱橫國際舞台,朝永續經營的目標前進。
這些來自陳勝福團長的理想,在90年秋天,明華園代表赴北京參加第十一屆亞運藝術節時實現,他們以「濟公活佛」一劇展現了絢麗的劇場魅力。94年在法國演出,讓歌仔戲首次登上歐洲的劇場。95年應日本邀請,在日本六大城市巡演。
就在明華園大幅邁開國際腳步時,聯合國的目光也注視到這罕見的家族,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一項「國際家庭年」活動,明華園當選為臺灣家庭代表。
滿載著殊榮與輝煌歷史,七十多歲的明華園正擔負起傳承歌仔戲香火的重責大任,期望為臺灣表演藝術盡一份心力 。

臺北市西湖國民小學 西湖紅孩兒隊 製作 聯絡信箱:hsyea@tp.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