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發展史 少棒之父 棒球教室 人物專訪 棒球的推動 天真球隊
-----------------------------
臺灣的棒球場
棒球在臺北
棒球教育在臺北
樂樂棒球風靡
棒球衍生運動
球員的求學路
國城盃棒球錦標賽
-----------------------------
計劃簡報
網站導覽

首頁 >>棒球的推動>>棒球在臺北

運動場可以看出一個地區運動的發展

 

  棒球專家曾文誠說:「一個地區運動的發展是否蓬勃,參與人數、隊數是個可以參考的數值之外,運動場館是另一指標。」1910年起,臺灣棒球比賽及訓練場地開始大量出現,反應了臺灣當時棒球發展的熱況。根據西協良朋所著「台灣中等學校野球史」一書所述,臺北著名的棒球場地分別是:

編 號 球 場 地 點
1 武德會廣場
現總統府前廣場
2 新公園球場
現二二八紀念公園
3 河頭溝廣場
近淡水河地
4 國語學校操場
現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5 南門城外廣場
現公賣局附近
6 古亭町廣場
地點不詳
7 練兵場
地點不詳
8 大正街廣場
地點不詳
9 鐵道部運動場
地點不詳
10 江瀕街廣場
地點不詳
11 一中校庭
現北一女中附近
12 第一聯隊營庭
現東門附近
13 高商運動場
地點不詳
14 圓山球場
現中山足球場

臺北為臺灣棒球的發源地

 
臺北市銀行公業棒球比賽
(圖片提供:謝仕淵先生)

  日治時期,被日本人稱為「野球」的棒球運動隨著殖民者的腳步登陸臺灣,此一時期的棒球運動具有強烈的日本殖民主義色彩。
  由於臺北當時已是全臺的政治、經濟中心,所以順其自然的成為臺灣棒球運動的發源地。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成立棒球後,成淵學校(現今的成淵中學)、台北工業學校(現今的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商業學校(現今的台北商業技術學院)也陸續組織棒球隊,臺北逐漸成了臺灣發展棒球運動的重鎮,之後,臺灣棒球運動的軌跡才從北部向南部延伸,再發展到中部、東部。

臺北為1900-1950年代成人棒球賽事的主戰場

 
業餘成棒─味寶隊
(圖片提供:謝仕淵先生)

  1940-1960年代,因日治時代所打下的棒球根基,使得業餘成棒隊伍紛紛成立。各類競賽如全國運動會、省運棒球賽、台北市市長杯軟式棒球賽、台北市銀行公會棒球賽、全省華銀金像獎棒球賽、全省協會杯及金像獎杯棒球賽、全省主席杯棒球賽 … 等熱鬧登場,在當時物資缺乏的年代,成了臺灣社會非常重要的生活娛樂與休閒活動。
  此一時期棒球運動主要以業餘成棒為主流,並由公民營機構球隊、行庫球隊和三軍球隊撐起半邊天,如台電棒球隊、合庫棒球隊、石炭棒球隊、糖廠棒球隊、鐵路局棒球隊、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棒球隊、大涼隊、天香味寶隊、三軍棒球隊 … 等,球員也大多是由各機構對棒球有興趣的員工所組成。

戰後初期的臺北棒球─合庫隊

 
業餘成棒─合庫隊
(圖片提供:謝仕淵先生)

  從1945年台灣光復到1960年代之間,棒球運動進入以各公民營機構組隊參與的業餘棒球運動為主流的時期,球員也都是各機構對棒球有興趣的員工所組成。例如:
  合庫隊:1948年間,當時合庫行員有許多棒球愛好者,共同組識了棒球隊,接著和士銀、一銀、台銀、華銀等銀行同業,發展成台北市銀行公會棒球賽,雖然一開始合庫棒球隊都是行員居於愛好棒球而組隊,但後續卻是不間斷的推動棒球運動,並且加進入了不少棒球好手,使其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棒球勁旅。合庫長期投入棒球運動的結果,為後來的台灣棒壇培育出不少好手,如早期的高英傑、李來發、康明杉,近期的高志綱、陳金鋒、林智勝、石志偉、陽建福等好手,都出自合作金庫棒球隊。當時台北的合庫隊和高雄的台電隊為南北兩支勁旅,因此有「北合庫、南台電」之稱。

《本頁文字編寫:林庭安、許惠萍》
《本頁文字資料來源:台灣棒球維基館、台灣棒球百年史》
大直國中 天真球隊 製作